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千古一帝李世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另一位老臣裴寂,李世民一直以礼相待。有一次李世民去郊外祀天,还请他与长孙无忌同升金骆。可是裴寂自己不争气,偏要去相信妖言,有人上折子来告他。李世民只好以妖言惑众罪将裴寂免官,削去封邑一半,放归故里。事情到此还没完,归故里的裴寂在家乡有人颂扬他有“天分”,是做皇帝的丕子。裴寂听了正在高兴,又被一受罪的家奴揭发,告到朝廷。裴寂知道后,担心受罚,结果杀人灭口。“有天分”的说法还没了解,裴寂又犯杀人之罪。李世民没法不办他,就将他流放静州。到静州之后,裴寂来了晚运,赶上山羌叛乱,裴寂率领家奴勇敢平息。李世民听了,认为裴寂平乱有功,下诏令他回朝做官。可裴寂无命承受,诏到之时,裴寂因病身亡。这年,裴寂刚过花甲。李世民伤心感慨之余,追赠他为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这也是后话。

    李世民刚从渭河之畔回来时,裴寂、萧瑀等一干老臣虽然还在,但因“自古理政得失”的讨论开展了之后,李世民已经深知这些老臣,与自己的治国方略认识不同,故而在心里早疏远他们,虽然表面上对他们还是礼遇有佳,但却不再重用他们。因此,李世民回朝后的第一件事——论功行赏时,他就想大胆地将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的功劳列为第一,委以宰相重任,让他们共同执掌朝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房玄龄与杜如晦的资历尚浅了些,他们仅仅是原秦王府里的臣僚。况且,原秦王府里的臣僚中还有许多人,如长孙顺德、侯君集、李绩、殷开山,等等都在他俩之前。然而,就过往所建立的功劳和所表现的能力来看,他俩确实无人能及。对原秦王府里的人,李世民有把握说服。难说服的,是武德年间太上皇李渊的旧臣,清一色皇亲国戚,显赫家族出生,相比而言,房玄龄与杜如晦就相差了许多。

    房玄龄家族上并无傲人之处,全凭自己学而优则仕,从州举进士一步步做起来。杜如晦的祖父,最大的官也只做到隋朝的工部尚书,到其父亲,就只能做到昌州长史了。而今要使他们位居当朝宰相,自然会有些议论。可是,要治理好国家,又必须用最有才德的人。这么想着,李世民便果断地下达了圣旨:

    “委房玄龄、杜如晦宰相之职,共同执掌朝政。”

    圣旨宣读以后,下面果是哗然,只是李世民不曾料到:声音最大的,竟是许多武将,特别是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骁将尉迟敬德。他们竟然蔑视皇权,当廷表示出极大的不满。

    李世民静静地望着他们,酸甜苦辣,种种感受,独自慢慢地咀嚼。他一声也不吭,只是想让他们将该说的都说完。

    16

    李神通,名寿,是与李渊同父亲的弟弟,因李渊起兵受到炀帝追捕,曾不得不跑到中南山中避祸。在山里,他过了一段非常困苦的逃亡生活,没有吃的,就让儿子李道彦下山去要饭。直到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到了中南山中后,才随公主举兵一道响应李渊,被任命为关中道行军总管。李渊攻占长安,拜李神通为右翊卫大将军,封永康王。后来,李神通跟着李世民平定刘黑闼,在一次激战中,还救过李世民的命,由此迁升左武卫大将军。

    听了皇上的圣旨,李神通不敢对皇上不敬,却直径走到房玄龄面前,大声喝斥:

    “你有何功,敢居相位?”

    是啊,这问问得好!朕一直也在想这个问题,而且想了很久,想了很多。李世民在心里对自己说。他最后定下了两个标准,这就是:才干和德行。对这两个标准,他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虑:

    六品以下官吏,应该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按德、才、劳三个标准逐级次第选拔。至于五品以上的官吏,则应该根据他的政绩考核,最后由皇帝亲自来裁定。对于选拔官吏,李世民虽说是这样的如饥似渴,却不愿因此就降低选贤的标准。他认为,只有严格按照才干和贤能的要求来衡量,才能真正做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让所有真正有才干又贤能的人,都来为大唐王朝的兴盛舍身献力。李世民这么想着、想着,最后还考虑到地方官吏的选拔。

    地方官是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百姓,与百姓打交道的,他们的素质高低、态度优劣,直接影响到百姓对国家的印象。由此,李世民对他们的要求,一点降低,决定县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荐,而刺史则由皇上自己,亲手来选派。

    为了选好刺史,李世民将全国刺史的名字及其有关情况写在了自己书房中的屏风上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地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以后考核的重要参考。另外,他还考虑到地方官要在每年的年终进京述职,其政绩则由吏部全权考核,最后根据平定的等级来决定升级或降级。

    除了这些选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李世民还开始考虑利用在隋朝就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使选官的途径增多,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为一般的读书人提供更好的入仕机会,使之比原来的推荐制度更加合理。对于任命官员的事,李世民确实想了很多,也想得很细,却没有料到,当他将自认为考虑成熟了的意见颁布出来后,武官们的反应竟是这么的强烈。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李世民应该首先想到,因为李世民非常清楚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