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种;无论是居住在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普通百姓,还是居住在原始森林的部落族人,他们在愉快、悲伤、蔑视、愤怒、厌恶、惊讶、恐惧七种基本的表情反应上是没有本质差异的。这说明,在远古时代,当世界各地的类人猿进化成可以直立行走的人的时候,他们在表情上也完成了同步的进化,并发展出相同的表情反应来传递情感信息。艾克曼等人的结论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观点,并成为遗传决定论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支撑。

    作为肢体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部表情是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遗传因素在面部表情的表现上虽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肢体语言都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关于肢体语言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在肢体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外部表征上,世界各地因为文化环境和传统习惯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说,要表示同意、认可或允许的意思,在中国、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大多数国家都可以用点头来表示,但在尼泊尔、斯里兰卡等一些国家,却是用点头来表示反对、否定和批评。

    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由于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不同,也会对相同的肢体语言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我们国家,对于居住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北方地区的汉族人来讲,用手抚摸小孩子的头,是大人对小孩关心和赞扬的一种表现,而在西藏、云南、四川、新疆等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抚摸孩子的头则被认为是一种无礼的行为。

    )三、佛教造像肢体动作的意蕴

    如果说传说中古人对肢体语言的使用和理解只是一种人们的猜想,无法做历史考证的话,那么,佛教文化中的肢体动作则非常真实和稳定,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普遍性。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和内容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了解佛像造像中的肢体动作的意蕴对于理解和分析人类肢体语言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据考证,佛教的造像艺术始于公元前后,盛行于公元9世纪中叶,在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长盛不衰,直至今日。“佛像的出现使得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有了具体的膜拜偶像,也使得佛教意识和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有了形象化、具体化的表现载体,走进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佛像世界,他们仿佛昭示着教徒和造像者的执著和虔诚,也展示了佛国世界的奥妙与风采。”(引自刘立祥:《演讲学十一讲--演讲:没什么大不了的》,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年6 月,第105 页)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寺庙里佛像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布局,踏进寺庙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天王殿,在天王殿里,我们一眼就能看到笑容满面的布袋和尚,他永远都是笑口常开,欢迎四方宾客。如果我们要想知道该寺欢不欢迎僧人入寺食宿,只需要看一看同布袋和尚背向而立的韦陀菩萨塑像便一切都明白了:如果韦陀双手合十,并将降魔杵横在胸前,就表示欢迎外来的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这是十方寺庙的标志之一(图1-1);如果韦陀手中的降魔杵是触地而立,是暗示这个寺院资金、物资雄厚犹如大地,能够承受外来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也是十方寺庙(图1-2);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扛于肩上,表示此寺为子孙寺庙,不欢迎外来的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图1-3)。穿过天王殿,进入大雄宝殿和罗汉堂,我们便能看到摆出各种不同造型的佛像,或嗔或痴,或立或卧,或坐或仰,或笑或怒,每一个肢体动作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反映着佛陀的某种独特思想和心愿。

    如果佛陀所取的“莲花坐”,是两腿交叉,各置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必须向上,表示佛陀成道之后的宁静安详。如果双足交叠,盘腿而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下,此为“定印”,表示的是禅定的意义。如果右手直伸下垂,又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之前,为了众生而不惜牺牲自己,并以大地作证之意。如果取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状,则为“说法印”,表示佛陀说法时的庄严肃穆和专心致志。如果佛陀取食指或中指与拇指相触的姿势,则为“论辩印”,表示佛陀说法时与人在争论。

    佛陀的立像,也有手势的区别,如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而右手屈向上伸,名“无畏印”,表示使人安心,可解除众生的苦难。(转引自刘立祥:《演讲学十一讲--演讲:没什么大不了的》,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年6 月,第105 页)

    由此可见,在佛教文化里,“佛体语言”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它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佛像造像中佛陀肢体动作的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肢体动作,对于我们分析人的肢体语言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四、解读老子的肢体语言

    中国人对肢体语言的分析和理解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详细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历史典故。

    这一典故一直存在着两个版本:一个是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史实,我们将其称之为文字语言版;另一个版本鲜为人知,但却在西安楼观台当地民间流传多年,只有来中国道教祖庭圣地楼观台参观的游客,才有可能在民间亲耳聆听这一传世典故,这个典故,我们将之称这肢体语言版。刘立祥教授曾在著作《演讲学十一讲--演讲: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书中详细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据说孔子作《春秋》,遇到了种种难题,遂率弟子三五人,驱车西行,到楼观向老子求教。

    孔子一行来到楼观的时候,老子正在闭目打坐。孔子赶忙毕恭毕敬地上前施礼,说明来意,然后带领弟子退到一旁恭候垂教。老子却依旧旁若无人般闭目养神。幸亏孔子有耐心,诚惶诚恐地和弟子垂手侍立于老子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从日上三竿一直到夕阳西下。这时老子闭着的双眼稍稍睁开一点缝隙,张开空洞洞的嘴巴,用手指了指,伸出舌头,又用手指了指,随后又继续闭上眼打坐。

    弟子们有些按捺不住了,欲上前再向老子问些什么,孔子抢先一步拦住弟子,赶忙向老子施礼辞行,率弟子别楼观东归。

    返回途中,弟子们对老子颇有微词,孔子却异常兴奋,感叹不虚此行。他对弟子们说:老子的博大精深是我等望尘莫及的,他谆谆教诲我们,牙齿是坚强的,但又是软弱的,如若不信请看看这空洞洞的嘴里还有貌似坚强的牙齿的影子吗?舌头是软弱的,但又是坚强的,请看这貌似软弱的舌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老子把刚柔、强弱的辩证关系说得多么深刻透彻呀!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

    孔子向着楼观的方向深鞠一躬,仰天长叹:“鸟,吾能知其飞;鱼,吾能知其游;兽,吾能知其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引自刘立祥:《演讲学十一讲--演讲:没什么大不了的》,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年6 月,第104 页)

    从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遥远的古代,先哲圣贤们就已经学会运用肢体动作来传递思想和情感,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同时,也早就懂得了如何准确理解他人肢体动作所传递的意义了。

    )五、动物也能解读人类的肢体语言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